在硅谷AI竞赛的风暴眼中,研究员与高管以「战时」强度奔跑:从Anthropic的深夜Slack,到DeepMind的「0-0-2」作息与难享之财;微软以AI自救仍难减负;OpenAI为遏止倦怠与Meta挖角被迫「停摆一周」。这是一场以天才、时间与心力为燃料的冲刺,推动突破,也将人推向临界点:灯火通明,平衡仍无解。
在中美前仆后继筚路蓝缕,争夺AGI「圣杯」的过程中,顶尖AI研究员们头顶耀眼光环,拿着超越体育明星的亿级高薪,背后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高强度脑力劳动。
每一个频繁更迭的全新SOTA模型的背后,都有一大批AI研究员,每周需工作100小时。
而这已是长期普遍现象,并不局限于硅谷某一家公司。
《华尔街日报》于前天的报道中,通过采访和调研,集中披露了硅谷这一现象。

环球同此凉热。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Slack聊天室里的深夜
在旧金山的一个深夜,Anthropic研究员乔希·贝特森(Josh Batson)揉了揉疲惫的双眼,再次放下手机——他已经没空刷社交媒体了。

Josh Batson
现在唯一能让他感到兴奋的是公司内部的Slack聊天频道:屏幕上滚动着同事们对大语言模型架构的新奇想法和实验结果,他忍不住一条条翻看,仿佛在汲取令人大脑兴奋的多巴胺。
他是硅谷核心AI研究员和高管群体的一员,而这个群体正经历着近乎无休的高压竞赛:为了追求超越人类智能的AI系统,他们不得不在看似永无止境的技术颠覆浪潮中争分夺秒。
在硅谷顶尖的AI实验室里,研究员和高管每周工作80到100小时早已成为常态,许多人将这种状态比喻为战时状态。
贝特森感叹道:
我们实际上是在尝试用2年时间完成本该20年才能实现的科研进展。
AI模型的非凡突破如今每隔几个月就出现一次,「这是当今世界上最有趣的科学问题」。
正是在这种使命感驱动下,他与同事们废寝忘食地训练模型、调优参数,几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据他所言,要提前计划AI研发几乎不可能,因为模型训练的结果往往充满未知:
你经常在训练完成前并不确切知道会得到什么效果……直到部署到真实环境,你仍无法完全预料它会如何表现。
即便如此,他依然乐在其中。
在他看来,这种强度是值得的——构建符合伦理、对齐人类利益的AI愿景让一切付出都有了意义。
这位曾在21世纪20年代初彻夜研究病毒传播轨迹的科学家,如今把同样的激情投入了AI模型演化的竞赛中。
没有尽头的白昼与黑夜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进加州山景城的办公室时,谷歌DeepMind资深研究员马达维·塞瓦克(Madhavi Sewak)仍在键盘前伏案工作。

- 1024程序员节京东开放“零帧起手”数字人技术
- 四川省第三届网信行业技能竞赛互联网营销师赛项决赛在蓉启动
- 智元办机器人挑战赛:清华&上海AILab夺冠,华南理工亚军
- 硅谷AI研发精英,每周需工作100小时
- 徐工/重汽激烈争冠 北奔暴涨43倍!9月新能源自卸车销量超2500辆
- 今日新车播报:朗逸Pro采用家族最新设计语言,新天籁拥抱鸿蒙座舱
- 全新内饰+超强动力链 汕德卡C9H 2.0牵引车实车评测
- 大空间+低至2L油耗,2026款秦L DM-i上市,9.28万起
- 合资智能化“卷王”,为啥是上汽大众?
- 余承东:鸿蒙智行旗舰9系和新款享界S9将于11月上市
- 火山引擎上线豆包视频生成模型1.0profast:5秒720P仅需10秒完成
- 越疆新款机器人“复活”中华龙鸟:全球首个超仿生具身智能体
- 机构: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投影市场销量为112.4万台
- 谷歌Gemini推出新功能:输入提示即可生成幻灯片
- 推理效率狂飙60倍:DiDi-Instruct让扩散大模型16步超越千步GPT
- 富士康有意在印度为苹果代工更多AirPods 消息称月产能将翻番
- 元旦前发布!小米17Ultra即将登场,背屏没了!
- 人形机器人价格将迎十倍降幅
- 拆完iPhone Air后,我觉得苹果还有牙膏能挤
- 深圳“85后”干出未来独角兽:用绳子驱动机器人,融资数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