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杰的期待中,未来的世界是这样的:顶尖科学家能驱使100个机器人助手,将数年的实验周期压缩到一周;五星级大厨的厨艺被数字化,家中机器人将它们做成佳肴端上餐桌。

来杰,具身智能企业“星尘智能”的创始人。虽然不到40岁,却是拥有16年机器人研发经验的老手,他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曾是百度小度机器人和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的核心初创成员。

2022年,看到科技潮水的方向将要改变,来杰在深圳创办了具身智能企业星尘智能。

星尘智能核心技术是“绳驱系统”。它来自一次灵光一现。来杰发现,盲人虽然看不见,但凭触觉、凭力感知能够开门。基于这种启发,团队开发了一套“神经系统”,让机器人手臂完成压、推、拉动作时,自动调节施力。而绳驱技术天然能为机器人提供力感知的反馈回路。

星尘智能的机器人产品通过模仿人类肌腱的传动方式,用绳索替代传统的刚性传动方式(关节直驱、推杆传动),当机器人在同样体积重量下,绳驱有最高的力传递效率(高动态),而且能把电机后置减少末端组件的体积,从而让机器人动作更轻快、更柔顺,能够实时感知拉力,实现安全的人机交互。这种设计让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具备“肌肉感”,不仅能模仿人的动作方式,也能在冲击或接触中用绳子吸收冲击力,确保交互安全,机器人也更抗摔。

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星尘智能展示了绳驱技术的全身原型机Astribot S1,并于2025年6月实现量产。目前是全球首家能够量产并出货绳驱AI机器人的公司。

星尘智能的产品架构分为三层:

底层是绳驱机器人本体,性能对标人类,运动范围、速度和加速度均略高于人。其模块化设计允许上、下半身分离,半身版可安装在AGV或履带平台上执行客户所需的操作。

中间层是RUI(Robot UI),相当于机器人的图形化界面,支持VR遥操作,让非专业用户也能像玩游戏一样直观控制机器人。星尘智能已实现跨城、跨国遥操作客户任务验证。

最上层是AI模型层,基于遥操作采集的真机数据进行训练,也会按需使用互联网视频数据或仿真数据,结合视觉、语言与动作信息,自主研发了全身移动操作VLA模型DuoCore-WB,

也开放合作,我们是顶级机器人大脑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首个官宣的合作伙伴;和清华、通研院合作开发了ControlVLA框架,用10几次的少量人类示范,即可让机器人掌握倒水、叠衣等任务,成功率超过75%。

除了拥有“本体-数据-模型”的全栈解决方案,来杰认为,与特斯拉、Figure等以刚性结构为主的同行相比,星尘智能优势还在于柔性驱动带来的力感知能力与成本控制。绳驱系统完全依托中国供应链,成本约为谐波减速器的十分之一,寿命可达三到六年。团队自研检测与补偿算法,使重复定位精度控制在正负0.03毫米以内。

星尘智能独特的技术方向被资本市场看好。创立以来,星尘智能连续完成多轮融资,总额达数亿元。股东包括锦秋基金、蚂蚁集团、云启资本、道彤资本、德迅投资、经纬创投、清辉投资等知名机构。

在商业化方面,星尘智能已启动多场景试点。与央视网联合打造“小央机器人乐队”,在深圳机场和保利剧院多次大规模展演;拿下仙工智能、领益智能的上千台机器人订单,共同开发工业物流场景;在深圳养老机构测试服务型应用;AI系统DuoCore在模型侧支持爆米花制作、饮料售卖等全自主商业服务。

星尘智能的目标并不是要造更复杂的机器人,而是打造一个能被AI充分学习、能被人自然使用的具身智能平台。在全球人形机器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它提供了一条不同于刚性机械路径的可能性——以刚柔耦合的结构和产品化思维,推动机器人真正进入可用、可交互、可量产的阶段。

最近,铅笔道与多家媒体同来杰交流,以下是对话精华。

一,反共识创业:用绳子驱动机器人

问:为什么选择绳驱这条少有人走的路?

来杰:绳驱其实是传动和减速的一种方式。我以前在腾讯,最早做双足机器人,后来管操作项目。我问团队:“为什么盲人能开门,机器人不行?”过去,我们一直在视觉精度上“卷”,控制得再准,也没用——因为现实问题不靠这解决。

我们试着模仿盲人开门:他看不见,但凭触觉、凭力感知就能顺势转动门把。于是我们做了个“神经系统”,让机器人在随手压、顺势拉的时候,自动调节施力。用谐波(减速器)不行,用多级行星(减速器)抖动补不掉,就开始做绳驱的理论研究。后来发现,机器人运动构型越像人,AI学得越好,而绳驱刚好能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创业从第一天就确定用绳驱。

绳驱天然能提供“力感知”的反馈回路。这种柔顺性带来安全性,比如我们机器人天天敲敲打打也没事,因为绳子能吸收冲击。相比之下,很多刚性电机机器人敲一下就坏了。

这就是我们“高天花板”的基础——先有仿人的力控,再让更多人通过RUI使用,采更多数据,最终训练AI,实现自动化。

问:绳驱面临哪些困难?为什么当初绳驱没成为行业共识方案?

来杰:早期最大的担心其实是供应链,不是技术。我们从2020年底开始研究绳驱,做到2022年底,从材料、大力马、高分子、金属绳,到拉丝精度、建模、标定都做透了。没惶恐是因为理论扎实。绳驱没成主流,我觉得是阶段性问题。以前没有好的平台能把机械、控制、电驱等人凑在一起研究。像浙大有位老师研究绳十几年了,也想联合几个学院系统解决绳驱问题,但没机会。我们在腾讯时人齐、资源足,才能解决。惟一忐忑的就是怕绳都要进口,但后来发现中国供应链太强,就不怕了。

我们在腾讯时用的是日本和美国的绳。后来我创业时就想,不能老这样搞,得换供应商。我在中国摸了一圈,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国外很多绳的供应商,原始供应商其实就在中国。航母上的绳、电梯上的绳、大吊车上的绳、汽车升降窗里的绳,占了全球市场七八成以上。我们就开始在中国发掘这些供应商,发现完全能搞定,只是之前没人提过这样的需求。这属于工艺技术范围内的事,好处是成本非常低。

问:目前绳驱本体有哪些缺点?市面上采用绳驱的公司比例大概多少?

来杰:绳驱更适合生活化、服务类的轻负载、强交互应用,不太适合高负载工业场景。比如我们设定单臂负载峰值是10公斤,这是人的普遍负载能力。如果要更重的,就该用机械设备辅助了。工业场景对高负载、效率要求高,还要稳定快速停下,这种情况下绳驱弹性太大,不合适。像电梯那种平稳控制的场景没问题,但重工业高频加减速的就不太行。所以我们认为绳驱更适合家庭、商业、人居环境。

行业主流是关节直驱、垂杆传动,谐波减速器,优点是高精密、强负载,但不耐冲击,微小撞击都可能损伤柔轮。工业环境程序化操作没问题,但我们机器人学习大概率要“被撞、敲桌子,磕磕碰碰”,绳驱就很合适。

真正量产的除了我们几乎没有。很多友商说我们一量产他们就抄。去年WRC我们遮拦了一点,今年完全开放,有人拿着手机镜头一直拍我们的绳驱,但我们无所谓,遥操作他们也都都过来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