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计算机科学家 Yoshua Bengio 创造了新的历史,成为 Google Scholar 上首个引用量超过 100 万的人!



图片


打个直观的比方,如果我们将每一篇引用论文打印成册(假设平均厚度为 1 毫米),然后将它们垂直堆叠起来,这座由知识构成的纸塔将高达 1000 米。这是什么概念?它将轻松超越目前的世界最高建筑,即 828 米的迪拜哈利法塔。



当然,伟大的头脑总是成群结队地出现。在这场 AI 的知识盛宴中,Bengio 并非独行者。他的老友,同为深度学习「三巨头」的 Geoffrey Hinton 和 Yann LeCun,其引用量也分别达到了惊人的 97 万和 43 万级别。



图片


作为登顶百万引用科学家第一人。(需要说明,Bengio 并非首个收获百万引用的人。法国哲学家和思想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 Google Scholar 引用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 139 万。)Yoshua Bengio 的引用增长曲线,几乎与 AI 技术从边缘走向世界中心的爆发曲线完美重合。



图片


因此,这 100 万次引用,不仅仅是对一位科学家的认可;它更像一座纪念碑,铭刻着 AI 从理论走向现实,并最终改变世界的波澜壮阔的二十年。



图片


深度学习的拓荒者与 AI 的「良心」



在人工智能(AI)的璀璨星河中,很少有名字像 Yoshua Bengio 那样,既代表着开创性的技术突破,又承载着深沉的社会责任感。他与 Geoffrey Hinton 和 Yann LeCun 被世人并称为「深度学习三巨头」,共同摘取了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图灵奖。



然而,这位温文尔雅、说话轻声细语的科学家,在将世界带入 AI 新纪元的同时,也日益成为该领域最深刻的「吹哨人」之一。他的人生故事,是一段在「AI 寒冬」中坚守信念的学术史,也是一场在技术浪潮之巅,试图为人类未来掌舵的思想求索。



从科幻少年到学术新星



1964 年 3 月 5 日,Yoshua Bengio 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从摩洛哥移民而来的犹太家庭。他的成长环境充满了艺术与知识的熏陶。父亲 Carlo Bengio 是一位药剂师,同时也是一位剧作家,在蒙特利尔经营着一个用犹太 - 阿拉伯语表演的塞法迪犹太戏剧团;母亲 Célia Moreno 曾在摩洛哥的戏剧界崭露头角,后来在蒙特利尔共同创办了一个多媒体剧团。这种跨文化的艺术背景,或许早早就在 Bengio 心中埋下了自由思考与创新的种子。



当 Bengio 12 岁时,全家搬到了加拿大蒙特利尔。



彼时的他,已沉浸在阿西莫夫、雷・布拉德伯里和亚瑟・克拉克构建的科幻世界中。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人与机器的关系,特别是「一位老师日复一日地教导一台机器认识世界」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他。「科幻小说是梦想未来的方式,」Bengio 后来回忆道。



从 11 岁起,他就开始用计算器编程,对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兴趣日益浓厚。他坦言自己记性不好,不擅长死记硬背,而这恰恰让他被只需推理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所吸引。



在家人的鼓励下,Yoshua Bengio 的才华得以自由发展。他和仅小一岁的弟弟 Samy Bengio(后来也成为 Google Brain 的杰出 AI 科学家,Torch 的三位作者之一,现为苹果公司 AI 与机器学习研究高级主管)几乎形影不离,共同研究、交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