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娄底市第一中学附属星星中学14岁初三学生龙睿熙的半命题作文《藏在罐子里的爱》突然引爆网络,两天内相关视频获赞超200万,“只是一层薄薄的土,人与人就再难相见了”等字句让无数网友泪洒评论区。然而,伴随全网刷屏式赞扬而来的,是“AI代写”“成人代笔”的尖锐质疑,这位少年在镜头前的平静回应,不仅未平息争议,更让这场关于“真情与技巧”“年少与成熟”的讨论愈发热烈。

事件的发酵始于语文老师童丽芳的一次日常分享。据童老师接受采访时披露,她上周布置了“藏在__里的爱”的课后写作练习,旨在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情感细节,龙睿熙的作品让她当场湿了眼眶。“文字的力量太过伟大,看似悄无声息,却能带来震耳欲聋的心灵冲击”,童老师在征得学生及家长同意后,将作文原文与朗读视频发布至网络,没想到迅速引发病毒式传播。

作文中,龙睿熙以童年记忆里的“糖罐子”为线索,还原了与奶奶相处的温暖片段:炎热午后,蹒跚着为他舀糖的奶奶、围裙上未擦干的水渍、满屋子弥漫的甜蜜,与后来进城后误将盐当糖品尝的苦涩形成强烈对比,字里行间满是对离世十年奶奶的深切思念。网友们的共鸣瞬间被点燃,评论区化身“集体怀旧现场”:有人想起奶奶口袋里永远揣着的零食,有人怀念离别时屋前久久伫立的身影,“奶奶带大的孩子才懂”这一留言获得数十万点赞,成为跨越年龄的情感共识。

但走红的背后,争议也随之而来。部分网友提出质疑:“14岁孩子能写出如此通透的生死感悟?大概率是AI生成或家长代笔”“文中引用古诗词、情感表达过于成熟,不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面对这些尖锐声音,记者于11月7日在娄底见到了龙睿熙,这个短发、戴黑框眼镜的少年略显拘谨,却对质疑给出了出人意料的回应:“我觉得这算另一种夸奖”。

他解释道,AI或许能拼凑出优美的句子,却永远无法复刻真实的情感体验,作文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源于生活沉淀。为佐证原创性,童老师提供了关键证据:不仅将作文原文进行网络查重,未发现任何抄袭痕迹,更向龙睿熙父母核实了“糖罐子”的故事真实性,确认这一核心记忆点确是少年的亲身经历。童老师还补充说明,龙睿熙情感细腻,这并非他第一次创作怀念奶奶的作文,每次都能以真挚打动人心,其文字表达能力在长期写作中早已形成。

更令人意外的是,面对全网铺天盖地的赞扬,龙睿熙并未沉浸其中,反而主动搜索“恶评”。“我怕被捧得太高,想知道自己哪里能改进”,他坦言爆红后更多的是压力,甚至苦恼“下次可能写不出这么好的文字”。据了解,龙睿熙4岁时奶奶便离世,由于语言隔阂,他与奶奶的直接交流并不多,奶奶的形象更多通过母亲“奶奶是个很好的人”的日常讲述得以留存,这份跨越十年的思念,在半命题作文的契机下自然流淌于笔尖。

在同学眼中,龙睿熙是成绩名列前茅、热爱羽毛球与五子棋的开朗少年,曾在五子棋比赛中斩获一等奖。对于未来,他有着超出年龄的务实:临近初三升学考试,目前只想专注学业,维持平淡生活,暂未考虑将写作作为专业,只求“平平淡淡安安稳稳找份工作”。这份不慕名利的通透,让不少网友感慨“比起作文本身,少年的清醒更难得”。

这场由一篇初中生作文引发的全网热议,本质上是真情与功利的碰撞。当AI写作逐渐渗透到各类场景,人们为何依然会被少年朴素的文字打动?当网络充斥着精心包装的情感表达,这份未经雕琢的思念为何能击穿人心?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我们是否过于怀疑纯粹的美好,又是否忽略了真情本身就是最强大的文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