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年满17岁的双十一,似乎再无新意,直到太平洋对岸整了一个新活。

9月底,ChatGPT上线Instant Checkout(即时结账)功能,首批接入美国手工艺品电商平台Etsy,以及全球最大电商独立站平台Shopify。更惊人的是,用户无需跳转至第三方平台,在ChatGPT内部即可完成购物。

这意味着,AI不只是“推荐”商品,而是开始直接“带货”。

而这股风,很快就吹到了中国。

10月15日,字节旗下的豆包率先跟进,正式接入抖音商城。用户只需在豆包提问,即可获得数码、家电、母婴、美妆、家居等品类的商品推荐与下单链接。点击商品名,即可跳转抖音完成购买。与此同时,豆包还扩展了本地生活能力,支持团购、门票、美食等服务推荐。

这一步,比ChatGPT跑得还远,更让豆包成为国内首个实现电商导流闭环的AI应用。

同样拥有电商+AI的阿里,坐不住了。

10月23日,阿里夸克“C计划”首个成果——全新对话助手上线,据说“C”灵感来源于经典游戏“吃豆人”(Pac-Man),其意图似乎不言而喻。紧接着,10月24日,蚂蚁集团又发布一款AGI多模态应用“灵光”,被认为是对标豆包与元宝的C端AI产品。

实际上,布局AI导购已经成为电商巨头的共识。京东推出AI电商架构“Oxygen”与AI购物助手“京犀”;美团上线AI智能体“小美”,提供外卖、酒旅、本地生活推荐。

但就电商体量和AI生态而言,这场AI电商战争的真正主角,仍是字节与阿里。鹿死谁手,或将决定中国电商的下一个十年。

豆包放大招

没人想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能“带货”的AI,是OpenAI。而在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中国,最先下场的,却是字节的豆包。

我们在体验中发现,当输入“帮我推荐一款性价比高的户外鞋”时,豆包会按照价格档位分组推荐,并附上详尽的产品信息——从核心卖点到使用场景、从价格区间到用户评价一应俱全。

点击商品名称后,还会直接跳转至抖音商城完成下单。值得注意的是,该功能目前仅支持移动端,且在开启“深度思考”模式时,购物推荐可能不会出现。

图片

| 豆包商品推荐

据报道,此次接入已覆盖母婴、美妆、家居等高频消费品类,首批合作商家多为抖音电商中评分4.8分以上的优质店铺。

除了购物功能外,豆包的能力也延伸至本地生活场景:当用户询问“周末去哪玩”,它不仅能生成目的地推荐,还能直接提供抖音团购优惠券,点击即可购买。

过去,消费者要看测评、做攻略,得在小红书、知乎之间反复切换。而现在,从种草到下单,豆包可以“一句话”包办。

我们也在其他AI应用上做了同样测试——包括DeepSeek、元宝、Kimi、文心一言与夸克。结果显示,除豆包与Kimi外,其他AI均无法提供具体购物链接,或以“外链安全”为由拒绝跳转。

不同的是,豆包的链接全部来自抖音商城,而Kimi与ChatGPT一样,能同时显示多个电商平台的商品来源。

图片

| 左为ChatGPT,右为Kimi

但在交易体验上,三者仍有明显差别。ChatGPT实现了一站式下单;Kimi需点击两次——先进入“什么值得买”的商品信息页,再跳转至购买页面;

豆包虽然也需要一次跳转,但因为用户原本就身处抖音生态,从提问到完成下单的全程,最快只需十几秒。整体体验下来,豆包的购物流程更为顺滑自然。

当然,豆包也并非完美。《字母榜》报道称,它仍存在推荐偏差、价格不符等问题,甚至出现“胳膊肘往外拐”——在抖音生态里推荐京东优惠。究其原因,是信息来源复杂,训练素材仍掺杂外部数据。

即便如此,这一步仍具有里程碑意义。

过去,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链是“搜→比→买”。如今,AI把这整个过程压缩进一次自然语言对话中。AI不再只是“导购”,而是成为新的“交易入口”。

OpenAI商务负责人曾透露,ChatGPT的商品推荐“有机且非赞助”,公司不会从交易中抽成,但未来可能收取约2%的联属佣金。也因此,ChatGPT与Kimi更像是“导流者”,主要通过广告与佣金变现。

相比之下,豆包背靠抖音电商生态,不仅能在AI交互中直接触发购买,还能实现交易闭环——这是目前国内唯一能贯通完整链路的AI模型。

无论是面向全网,还是服务单一平台,AI都在重塑消费者的决策路径:从“搜什么”到“买什么”。新的电商流量逻辑,正在悄然生成。

反击外卖大战

从逻辑上讲,抖音电商不缺流量——短视频、直播带货,本就是流量爆炸的代名词。但问题在于,这种流量偏向“冲动消费”。

从目前来看,用户在抖音的购物多为冲动消费,即被动的“种草”与“冲动下单”,主动的“找货”与“比价”心智,仍掌握在淘宝、京东手中。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淘宝日活约4.2亿,京东约1.8亿,而抖音商城独立App日活刚刚突破1000万。更关键的是,用户粘性偏弱,复购率始终难以突破。2025年上半年,抖音商城复购率不足20%,而淘天的复购率则达到45%。

换句话说,抖音流量大,但交易沉淀弱。

与此同时,中国生成式AI的普及速度惊人。IDC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用户规模突破5.15亿人,同比翻倍。

AI与电商的结合,恰好提供了一个新的“主动入口”。

当用户在豆包中提问——“推荐一款空气炸锅”、“周末去哪玩”——这本身就是一种需求表达。搜索、推荐与购买,都在字节生态内完成。

抖音用AI,重新定义了“流量的去向”。

过去的电商逻辑是“曝光—点击—购买”;现在,AI让用户在一次对话中完成所有动作。AI不仅取代了搜索,也取代了广告,它成为新的“流量入口”。

这一步,等于让抖音跳过了SEO的补课阶段,直接进入GEO(生成式引擎优化)时代。

在这个体系中,商品的曝光不再取决于投广告,而取决于AI的理解能力。谁能被AI“读懂”,谁就能进入消费者视野。

于是,AI不仅改变了流量分配的方式,也改变了电商的竞争逻辑。

事实上,其他平台早已在应用内测试AI搜索或推荐功能,但多数仍停留在“优化搜索体验”的层面,未能触动流量分配的底层逻辑。无论是货架电商还是内容电商,商家依旧得为曝光买单——前者买排名,后者投流量。

如今,在流量增长触顶的当下,各大平台都在重新制造C端入口:京东做外卖,淘宝推“闪购”,高德搞“扫街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