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ma——”

9个月大的朵朵突然瞪大眼睛,小手乱挥,嘴巴一张一合像小鱼吐泡。

全家屏住呼吸围成一圈。

奶奶轻声引导:“叫妈妈!”

爸爸偷偷把手机调到前置摄像头,准备记录历史性一刻。

终于——

“妈妈!”

清脆的一声炸响客厅。

妈妈激动地一把抱起她转圈:“宝贝会叫妈妈了!”

全家人欢呼鼓掌,爸爸却默默退出房间,

五分钟后,朋友圈更新:

“凌晨三点拍了137段视频,她终于开口——第一声叫的是‘爸爸’。”

配图是模糊的监控截图,唇语分析软件写着:“baaaa…”

评论区瞬间炸锅:

“孩子明明叫妈,你硬说叫爸?”

“当爹的心酸,连抢个‘第一声’都要争?” 孩子第一次开口,为何全家如临大考?

别笑。

对孩子来说,“妈妈”“爸爸”只是音节组合;

但对父母而言——

这是情感归属的“认证仪式”,

是无数个不眠夜喂奶换尿布后,

终于被“官宣认可”的高光时刻。

有妈妈坦言:

“我剖腹产疼了七天,她睁眼第一句要是‘阿姨’我都接受,

可要是先叫‘爸爸’……我会难过。”

也有爸爸委屈:

“平时都是我陪玩、我哄睡,为啥语言首功归妈妈?”

一场无意识的“称呼争夺战”,

早已在育儿群悄悄打响。

科学真相:孩子第一个词,真有规律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