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实践成果能否替代论文”的讨论持续升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一系列探索更将这一议题推向公众视野。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正面临“破”与“立”的考验:既要回应“论文注水”“与实践脱节”的现实质疑,又需守护学术训练的核心价值;既要满足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又要筑牢毕业质量底线。
为此,法治经纬版今天推出一组深度报道:一篇聚焦高校实践成果替代论文的具体探索,拆解“替代方案”如何落地、如何规避风险;另一篇跳出“存废之争”的表层讨论,深挖高等教育转型的结构性矛盾,探讨毕业评价体系改革的根本方向。敬请关注。
法治日报记者 赵丽
法治日报见习记者 王宇翔
不用写毕业论文,靠竞赛奖项也能拿学位?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南航)发布的一则通知,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引发热议。通知明确,2026届本科毕业生可申请用四类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分别是高水平竞赛获奖、创新实践项目结题、学术论文发表、发明专利授权。
这一政策并非个例。近年来,从研究生教育到本科教育,多所高校陆续启动毕业考核改革,试图打破“唯论文”的单一评价模式,但“如何保证质量不滑坡”“如何避免制度被钻空子”等问题,始终是改革绕不开的核心。
多校探索“论文替代”路径
《法治日报》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用实践成果替代传统学位论文的探索,早已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先行。
2025年山东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国家首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研究生王茜,成为山东省首名不用提交学位论文,仅凭借实践成果完成答辩并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
同年6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也进行了两场特殊的硕士答辩会——没有传统的学位论文,取而代之的是厚厚的产业实践报告和实物成果。2022级工程硕士张百川与赵越东,成为学校首批以产品设计类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在本科教育层面,“论文替代”的探索同样呈现多样化趋势。
温州大学鼓励本科生用创业成果替代毕业论文;浙江农林大学则将竞赛成果纳入毕业考核体系,明确规定本科生若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国家级赛事,并获得二等奖或银奖以上成绩,可申请替代毕业论文;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则针对文科专业推出了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以签约作者身份在知名网络文学平台完成的作品,可代替毕业论文申请毕业资格。
对于“论文替代”政策,不同专业、不同需求的学生反应差异明显。一些学生认为这是个好机会,可以把精力放在更感兴趣的实践项目上;另一些学生则担心竞争会更激烈,毕竟成果要求高,答辩通过率又低。
记者随机采访了20名2026届本科生,其中12名学生表示“愿意尝试”,8名学生则选择“坚守传统论文”。
- 1024程序员节京东开放“零帧起手”数字人技术
- 杨瀚森客场首秀2分1篮板
- 赵一鸣客服回应门店用糖找零
- 金店销售人员:金条卖不动了
- 多地涨工资落地 涨幅在10%以上
- 郑智化就“连滚带爬”表述致歉
- 方媛生三胎后为郭富城庆祝60岁生日
- 多所高校打破毕业生唯论文评价模式
- 27岁女子花6万相亲被介绍50岁对象
- 全国年均废旧手机超4亿部 回收率低
- 27岁女子相亲被介绍50岁对象
- “世界第一美少年”去世
- 糖炒栗子加糖真不是为了甜
- 2026年国考报名人数创新高
- 公园捡的“红豆”千万不要吃
- 大湾区6000吨“巨龙”现毫米级合体
- 43名新生弃读东华大学不必公告姓名
- 正直播NBA:开拓者vs快船
- 最低3元1碗 年轻人抢着去博物馆炫饭
- 多所高校正在培养带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