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歌手郑智化在微博发文表示,自己在深圳机场乘坐航班的时候,升降车升至机门后离机门地板有25厘米距离,导致其轮椅无法推入飞机。而操纵升降车的司机不愿把升降板提高,冷眼看着他“连滚带爬”进飞机。此事在网络上引起关注和热议。10月25日晚,深圳机场发布通报称,对郑智化反映的情况,机场高度重视,联合航空公司对现场保障情况快速进行了核实。

今日凌晨,郑智化再度发微博回应称,深圳机场已经对他个人提出道歉,他不再追究此事,相信这件事只是一个开升降车司机个人的恶劣行径,而非整个机场的问题,只希望借由此事,深圳机场能优化对残障人士的服务和协助。

在卷尺哥走红、“深圳速度”颇受瞩目之际,这则舆情来得颇为突然,不过深圳作为多年来领风气之先的一线城市,其改革意识与人本理念一直备受好评,相信这次舆情也只是一事一例,是非曲直且待厘清。但在相关评论区,“暴怒”的郑智化所想争取的尊严却击中了很多人的柔软内心,激起了残障人士出行权利的讨论,正如有网友指出的,“郑智化是公众人物才受重视,一般的小老百姓恐怕没人理会”。这位网友对残障人士境遇的担忧,也是公众的担忧,有关部门在舆情发酵后,究竟是基于公众人物影响力下的公关灭火还是对于一个普通乘客在日常出行中未能保全他的体面而愧疚?

“一个需要盲道的人,却被困在盲道里”。其实,郑智化式遭遇经常会在社交平台上上演。去年12月26日,陕西西安一名盲人小伙在盲道上行走时,其盲杖被外卖骑手的电动车轧断,对方态度粗暴,这位盲人小伙哭诉着说“盲杖一断,我回不了家”“我要是能看得见就好了”。而在不少博主的镜头记录下,占道经营的摊贩、单车、汽车,阻断了残障人士前行的路,而这些残障人士在遇到侵犯自己权利的行为时,下意识的第一句话不是郑智化般的愤怒,而是一句局促的“对不起”。就像一句高赞评论形容的那样,受伤害的是他,而他却要说对不起。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中国的残疾人总数达到8500多万,占人口总数比例超过6%。他们已是我们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一些城市的公共场域中鲜见他们独立出现的身影。这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这既与快速扩张的城市化所留下的历史欠账有关,也与一些城市配套设施在建设与运营中脱节、设计执行规范不到位,导致残障人士权利沦为空中楼阁有关,这些注定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而渐次改变。202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系统性规范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专门法律,顶层设计从“倡导性”规定转向了“强制性”规范,明确了各方责任。

物理意义上的障碍终究有除尽的那一天,但社会意识的疏离与淡薄有时候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像郑智化所说中,那位冷眼的司机一样。

笔者常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一些残障人士博主所分享的日常动态,比如牵着导盲犬进超市被拒、被保安拦截、盲道条纹磨损到感知不到,但评论区总能看到一些挖苦讽刺之语,“你不也是为了流量吗”。这种话语的底层逻辑是,似乎四体健全的人成为自媒体博主就无可厚非,而残障人士做博主就是利用自身的缺陷博关注、博流量,本质上,这依然是对残障人士的俯视与傲慢,是无法在内心认同他们与自己本该可以同样平等地参与社会。

对遭遇不幸之人的态度,直接反映城市的文明底线。如果弱势群体的尊严与权利得不到保障,那么其他肢体健全之人的尊严与权利也很难得到根本保障,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处在同一条社会文明的水位线上,也并非每个人生来都会从始至终强大,谁都无法保证不会被躲在暗中的命运击倒,保障残障人士的尊严权利,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必须要不断夯实那条文明的底线,让它更加清晰可见——文明可以平等地保全每个人的尊严体面。

“Nothing about us is without us”。这是国际上有关残疾人事业的标志性口号。对公共部门与占道人来说,保障残障人士的出行,这不是施舍,这是义务;对那些躲在门后担心遭遇别样眼光的残障人士来说,请你们尽量选择勇敢,这本不该是你的容忍,这是你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