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完国庆就刷到‘双十一’预售。”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留言。


近年来,“双十一”开启时间愈发提前。今年,京东于10月9日启动,比去年提前5天;抖音衔接中秋大促,周期长达57天;天猫10月15日启动,周期达31天。


“双十一”的战线为何不断拉长?


1


消费者心态转变


“这些年,消费者越来越以‘平常心’看待‘双十一’大促,不会再把大量的需求集中在某一天下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李鸣涛表示,“双十一”早启动的趋势,首先与消费者心态的转变密切相关。


“不喜欢为预售等太久”“凑满减算得头疼”“感觉购物乐趣少了”……大促期间玩法复杂、快递拥堵、售后麻烦,都有可能让消费者放弃参与大促。


“大量营销刺激也让用户产生‘钝感’,购买欲的阈值,现在越来越高了。”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认为,正是基于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变化,“双十一”的竞争也从单一维度的比拼“性价比”,逐渐转向综合较量。


平台纷纷调整促销策略,一方面延长大促周期,分段激发消费;另一方面着力提升稳定性与保障力度,优化消费体验。


记者注意到,2025年“双十一”期间,电商平台将“官方直降”“一件立减”等置于界面显眼位置,让优惠更简洁直接;针对消费者“即时享有”的需求,平台大促还联动即时零售,比如淘宝闪购首次参与“双十一”,推出外卖五折,并将更多品类接入“小时达”“半日达”。

2025年“双十一”期间淘宝闪购界面。淘宝APP截图

一些平台还纳入AI辅助工具。例如,淘宝搜索栏右侧设有“AI万能搜”,能按近期检索与购物偏好,一键生成含文字商品、视频图片的专属购物清单;京东则在App16.0版本中搭载“爱购”智能搜索推荐功能,用户口述需求,就能精准匹配所需商品。


李鸣涛表示,AI工具的大规模应用会进一步简化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提升购物体验,其个性化服务也将有助于提高商品的销售转化率。

2025年“双十一”期间淘宝AI万能搜界面。淘宝App截图

2


商家感受冷热不一


“双十一”周期拉长,对于一些头部商家而言,意味着无需再“突击备货”,履约压力也随之降低。某头部家电品牌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提前启动预售,按单备货让库存周转率有所提升,这是短周期做不到的。”


但对一些中小商家而言,这份“从容”却难以复制,反而被平台规则和流量裹挟,陷入两难。


奢侈品买手店米亚的主理人MIA(化名)今年仍参与“双十一”,却直言效果有限。“购物节不论提前与否,商家的起点都差不多,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被各个渠道分散,活动效果趋于平淡。”


更让她焦虑的是流量成本:“平台流量费越来越贵,获客成本也变高,商家抢曝光,平台要盈利,扛不住的小商家就只能被淘汰。”


女装品牌TURNSIGNAL旗舰店主理人林亚央表示,今年参与某平台“双十一”主要是为了获取平台流量。“不参加,平台会把流量倾斜给其他报名商家,我们能分到的微乎其微。”


不过她也在尝试破局,靠分段运营提升触达率,同时分阶段推新品并配套优惠,精准获取数据反馈,进而集中力量把控货品,让商品更具针对性。但她仍然感到困惑:“大促时间不论是长还是短,流量盘子就这么大,是否真能带来整体销量上升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