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消费电子及电气业共有397家入库企业,其中有371家披露研发投入合计2706.31亿元,TOP10企业研发投入合计1285.73亿元,占比接近一半。

图片

对比2024年度,本年度上榜企业基本维持不变,其中九家还在榜上,仅有台达电替换了TCL科技。不过,除工业富联外排名顺序都有所改变。

图片

最大变化就是榜首易位,小米超过美的跃居首位。双方差距主要来自研发投入,小米以51.93分高出美的(42.43)近10分,也领先其他八家。

2024年,小米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5.93%至240.5亿元,研发人员同比增长19.04%至2.12万人,研发强度达到6.57%。相比之下,美的研发人员(2.37万人)略高于小米,但研发投入(162.33亿元)和增幅(11.31%)、研发强度(3.99%)均不及小米。

汽车业务,是小米研发投入的最大引擎。自2021年3月官宣造车以来,小米2021-2024年的研发费用(723.44亿元)已经占到过去10年投入的七成以上,主要由电动汽车驱动。2025年上半年,小米和美的的研发投入增幅分别为35.8%和14.41%,差距再次扩大。

研发投入的成果也在2024年得以显现——SU7上市首年,智能电动汽车业务贡献了约9%的收入。叠加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的稳定表现,小米的期内营收、净利润都实现了约35%的增长,企业发展维度(16.064)的分数依然领跑整个榜单。2025年上半年,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占比进一步增至17%。

而在研发产出维度,美的凭借在参与起草国家标准数量、各类专利申请数量等方面的优势,得分达到14.483,超出小米(8.397)6分,也领先该指标第二名格力电器(11.378)3分。作为家电制造龙头,美的对技术积累十分重视。

2025年内接连发生的安全事故,让小米汽车毁誉参半,也让明年的榜单充满了不确定。

两家“果链”厂商——工业富联、立讯精密表现较为稳定。高端制造是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依赖大量人力成本。2024年,工业富联的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5.93%至3.37万,位居榜单第一;立讯精密研发人员为2.26万人,增速(18.47%)仅次于小米。

台达电和TCL科技“一进一出”,分别从第十一升至第十、从第八滑落至第十一。两者对比,台达电的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均实现同比增长,而TCL科技的数据则有所下滑。此外,TCL科技的经营指标出现下跌,特别是净利润由正转负,主要受累于其新能源光伏业务板块遭遇行业寒冬。

比亚迪断层领先,“新老势力”抢位升级 |汽车制造业

南方周末研究员 曹妍

2025年度汽车制造业TOP10,比亚迪蝉联榜首,All in 新能源汽车功不可没。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增速达35.5%,首次突破千万辆大关至1286.6万辆,比亚迪一家就占了其中的1/3,当期它的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1.26%至427.21万辆。

图片